霸气文章网 手机版

劝学教案设计(《劝学》教学设计)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27 08:31:53    

【教学目标】

1、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现象,背诵全文。

2、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理解并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进行合理论证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通过研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方案一: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方案二:从古至今,人们都非常重视对后辈的教育,勉励他们勤奋读书,将来能够学有所成,于是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劝学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古乐府诗《长歌行》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2、解题

“劝”是鼓励、勉励,勖勉的意思。劝学就是鼓励人们坚持学习。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这个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者。主张“性恶论” :强调后天的环境和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恶的本性(明礼仪而化之);主张“人定胜天” :他认为自然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靠主观努力去认识、改造、利用它。

三、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生读,纠正字音和停顿。

示例:輮 / 使之然也。 故 /木 /受绳 / 则直。君子 / 博学 / 而日三省乎己,则 / 知明 / 而行无过矣。

3、齐读。

四、疏通文意,梳理文言知识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标出你发现的重要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

要求:说出该字词句在本文的文言现象,并且能够结合自己的积累进行一下拓展。

如:学不可以已。已:古文字形体像一个头朝下的胎儿,表示胎儿已经成熟,即将要降生。本义:止,罢了。如:学不可以已、死而后已。衍义:(1)完结,已经,表示过去。杜甫《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2)表示超过一定限度。相当于“太、过”。成语:不为已甚,已甚:过分。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3)“随后、不久”。《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4)相当于“就、便”。如:蒲松龄《促织》:“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能说出一两个就可以。

附《劝学》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使弯曲)

  2、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3、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验,检查。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参加,参考。

  3、疾古义:强。例: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疾病,快。

  4、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5、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银。

  6、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7、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8、用古义:因为;今义:使用。如:用心一也

  9、跪古义:脚或腿;今义:跪下。如:蟹六跪而二螯

  10、寄托古义:容身,托身;今义:把感情、理想、希望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如: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二)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四)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四、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二)

  1、绝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隔绝)

  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⑥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

  2、强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杜甫《前出塞》)(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健、强壮)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略多)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qiǎng,勉强)

  ⑤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强盛)

  3、假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借、借用)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借助、利用)

  ③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假装)

  ④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假如、如果)

  4、望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远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送东阳马生序》)(声望)

  ④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农历十五日)

  5、闻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听见)

  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军官收河南河北》)(听说)

  ④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使上级听见)

  ⑤况草野之无闻者欤(《五人墓碑记》)(声望、声名)

  ⑥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闻名、出名)

  ⑦扫后更闻香(《和张秀才落花有感》)(用鼻子嗅)

  五、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自由口头逐句翻译,不会翻译的句子标出来,共同解决。

3、检查翻译情况。出示重点句子指生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所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6)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备了。

(8)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能看得见。

 (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10)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却能吃泥土,向下却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黄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五、概括段落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改造提升自己,“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六、尝试背诵。

如果还有剩余时间,让学生试着背诵1至3个自然段。如没有时间,让学生课下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回顾

黑板检查1——3段默写

二、合作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

1、生齐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已经梳理了本文的写作思路,知道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那么为了论证这个中心论点,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又起到了怎样的论证效果呢?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推荐中心发言人回答)

示例:(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可以提高自己;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能够改变自己。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身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联系初中课文《谈读书》“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

 设喻的基本原则:“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

 把抽象的道理借助20个比喻句,说得明白、具体、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近,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使读者容易接受。

(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正反两方面设喻,阐明学习的态度,强调学习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谈读书》)

 对比论证,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文字的说服力。

三、归纳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1、善用比喻说理,形象透彻。

2、兼有正反对比,富于变化。

3、多用对偶排比,朗朗上口。

四、深入感悟,学以致用

《劝学》这篇课文几乎一直存在于高中语文课本,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绝大多数学生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篇文言文来学习,却忽视了它存在的深层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文中你感触最深的句子,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来谈谈它带给你的启迪是什么?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五、作业

背诵默写全文,完成同步练习。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霸气文章网 闽ICP备20240589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