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 刘邦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说到帝王诗就绕不开汉高祖刘邦这首《大风歌》。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为雄浑豪迈的帝王诗开了先声。
整首诗浑然一体,既有征服天下的霸气,又流露出衣锦还乡的喜悦,一个“威”字直抒刘邦所向披糜,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的豪迈气概。荣归故里,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但他并没有沉浸在胜利后的喜悦之中,而是笔锋一转,说出自己心中对人才的渴望,和国家安定的期盼。
一介布衣,起兵泗上,当年那个小小的“混混”亭长,经过多年的征战,击败众多诸侯,最终胜出,建立了大汉王朝。历经风雨磨炼,他早已蜕变成卓越的战略家、政治家。刘邦的远大抱负,对国家的忧虑,在这一首诗,尽皆体现,触动人心。
刘邦曾对宠妃戚姬说过这样一段话:“朕任泗水亭长之时,酒醉之后,坦腹睡于麦场之上,昏夜穿行于山林之中,从未有畏惧之感。”但当他作为开国之君,荣耀加身也面临巨大压力,内心忧虑焦灼,所以,《大风歌》只唱了三句,便“泣数行下”,再也唱不下了。
汉武帝 刘彻
《西极天马歌》
天马徕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降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这首诗是汉武帝在得到西域宝马之后,兴致勃勃欢呼盛事所作。
汉武帝时代,是古代中国的英雄时代。刘彻在位五十四年,开启文化风气,创立政治制度,拓定国家疆土,使西汉帝国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辉煌成就成为东方文明的骄傲。
汉武帝时代有许多重要举措,都体现出这位帝王的“大智慧,大决断”。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西交通道路,获得了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战马。
汉武帝渴求“天马”,并不是出于对珍奇宝物的一己私爱,而是借此骋步万里,对抗北方匈奴的威胁,降服四夷,保卫国家的安全。
隋炀帝 杨广
《饮马长城窟行》节选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一代天子杨广,向来以隋炀帝的名号而被人熟知。传统史书上他给人留下好大喜功、横征暴敛、淫侈无度的昏君的形象口碑极差,但在文学史上,对他正面的评价很多,不以其身后背负恶名而淹没。
一个帝王最伟大功绩之一,必定包括开疆拓土和守土。有人认为此诗作于公元609年(大业五年)隋炀帝杨广西巡张掖之时。也有人认为,此诗是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率军百万,亲征辽东时所作。
这首军旅所作“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长城在望,马嘶旗动,奔腾如潮水。千乘万骑的奔腾,是何等壮观汹涌的景象,气势恢宏,不输盛唐边塞诗。
事实上杨广有着出色的政治才干、文学才能、和战略眼光,但他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急于求成的施政风格,最终葬送了江山,被后继的李唐王朝称为“炀帝"。
唐太宗 李世民
《赐萧瑀》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仁。
唐朝是诗歌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一位有为的帝王,也是一位诗人,《全唐诗》的称赞他:“有唐三百年风雅之盛,帝实有以启之焉。”
这首诗是李世民给萧瑀的赠诗,用以赞美他。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争斗到了最后时刻,萧瑀力挺秦王李世民,所以当了皇帝后,李世民让他当了尚书左仆射,就是首相。凌烟阁二十四位功臣中,萧瑀位列第九。
这首诗的前两句已成为传颂的名句。“疾风知劲草”一语,出自《后汉书》原为汉光武帝刘秀赞誉王霸之言:“颍川从我者皆逝,而子独留努力,疾风知劲草。”后世常用来比喻经历严峻考验,才能识别出谁的意志坚强,谁是忠诚可靠者。“板荡”出自《诗经》,原是讥刺周厉王无道,后代指局势动荡。
后两句虽不如前两句有名,但同样继续赞美萧瑀,告诉读者,只有忠诚还是不够的,要智勇双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显然萧瑀就是这样的“完人”。
宋太祖 赵匡胤
《咏初日》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水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却是赵匡胤内心的真实写照,以终结乱世的帝王心态,带出气势磅礴之感,十分形象生动。
这首诗韵律欠佳,但诗以抒怀,诗以言志。这首诗意质朴而又粗犷,境界开阔而又壮观,令人惊艳。虽然此时他还没取得最终的成就,但从他的诗中已然流露出天下之志。以红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铲平割据、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从他的内心就可以一见端倪,而他也正像诗中的那轮红日,即将喷薄而出,光耀锦绣河山。
海陵王 完颜亮
《题临安山水》
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完颜亮除了海陵王的头衔,还有一个金废帝的名头,他的一生很戏剧化,先是篡位,后来又被篡位,被杀、被废号。他酷爱汉文化,本人的文学造诣在当时也是首屈一指,诗词作品雄浑遒劲,气象恢弘高古,充满着英武豪迈之势。
据说他的这首诗,就是他读到柳永《望海潮》中“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词句,对江南的繁华胜景十分向往,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作为金朝第四位皇帝,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胸怀统一天下的志向和抱负。在位十二年后,公元1161年点起了六十万大军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在征伐南宋时,他还写下一首《喜迁莺》,其中有“金印如斗,独在功名取,断锁机谋,垂鞭方略,人事本无今古。试展卧龙韬韫,果见功成朝暮”之句,激励兵将建功立业,但最终未跨过长江完成“天下一家”大业,在瓜洲渡江作战时死于完颜元宜等人手中。
明太祖 朱元璋
《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
公元1360年,在鄱阳湖决战之前,决定朱元璋与陈友谅命运的最重要一战龙湾大战中,朱元璋以少胜多大败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此后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一举奠定霸业之基。战后朱元璋成为了吴国公,迈出了自立过程中的关键一步。
龙湾之战胜利后的一天,朱元璋兴之所至到应天城外的紫金山上游玩,此时的他携大胜之威,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黄昏时分到一禅寺借宿过夜,由于是战乱年代,寺中和尚们很是担心,细心追问他的来历。朱元璋不想显露自个的身份,便提笔在寺庙的墙上题了首《示僧》。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气势磅礴,代入感非常强。只需要读一句,那一种睥睨天下的霸气,一下就出来了,尽显大明王朝开国时的暴力美学,于朴实平凡的语言中显示出朱元璋特有的气魄与霸气。同时我们也能感到此时的朱元璋对自己的英雄气慨很是自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猛人就是猛人。